《無管微創技術衛生技術評估報告》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傳統外科手術,術后傷口疼痛、恢復期很長,氣管插管全麻導致的相關并發癥,長期困擾著患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破解這一醫學難題?無管微創麻醉技術應運而生,以“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為核心技術優勢,為許多患者帶來全新診療體驗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3月23日,《無管微創技術衛生技術評估報告》發布會暨《無管中心建設標準和評審體系》修訂會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會議中心舉辦。國家衛健委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正式發布無管微創技術系統性評估報告,用科學數據為無管技術“蓋章認證”,為技術的全國推廣及惠及更多的百姓提供了權威依據。
權威定調:科學研究驗證技術優勢
國家衛健委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陳英耀教授團隊在會上正式發布《無管微創技術衛生技術評估報告》。該報告基于真實世界臨床數據,從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社會性四大維度系統論證了無管技術的核心價值:
1. 療效升級:術后恢復提速,生活質量躍升。相比傳統手術,無管技術大幅縮短治療周期。“患者術后當天即可活動,避免了長期臥床引發的血栓、感染等風險。”項目組專家強調。
2. 安全突破:并發癥銳減,舒適度攀升。術后喉嚨痛、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是傳統手術的常見痛點。無管技術通過“免氣管插管、免引流管”的創新設計,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術后舒適度提升明顯提升,麻醉蘇醒時間同步縮短。
3. 經濟減負:診療成本下降,患者意愿提升。醫療費用是患者關注的核心問題。報告指出,無管技術可節省住院總費用和手術費用。此外,住院周期縮短與并發癥減少,進一步降低了護理及后續治療成本。
標準修訂:構建無管技術發展“中國方案”
同期,《無管中心建設標準及評審體系》修訂會召開。大會主席、全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北京醫學教育協會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支修益教授在《無管中心建設與評審體系》專家修訂會上從戰略高度提出三大核心建議:
1. 強化技術標準與培訓體系:建議建立專業學會與專家委員會,制定臨床操作規范指南“金標準”,并通過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或專業學協會等權威機構頒發認證證書,提升技術權威性;
2. 深化多學科協作與大數據支撐:呼吁麻醉學科盡快融入無管亞專科建設,依托真實世界臨床研究數據優化圍術期技術路徑,為復雜病例和手術提供精準干預技術方案;
3. 擴大社會認知與媒體傳播力度:應通過主流媒體、專業媒體和自媒體平臺、各種國內外學術論壇等多種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利用融媒體平臺,系統性宣傳無管微創技術優勢,讓更多患者在治療選擇中受益。
支修益呼吁:“應推動無管技術迭代與國際化接軌,讓中國創新走向世界。”
大咖發聲:共話技術未來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指出,進行系統化的衛生技術評估對于創新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在衛生評估領域,我國長期處于跟隨狀態,這限制了創新技術的發展,因此亟需構建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自主評估體系,進行更多自主評估。鐘南山強調,科技創新應聚焦關鍵領域突破,無管技術的創新應用值得重點推進。建立基于真實世界數據的評估機制,通過權威第三方機構進行客觀驗證,這是獲得醫療界廣泛認可的必要前提。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教授指出,隨著外科手術的不斷發展,無管技術已顯現出顯著的臨床優勢。該技術通過降低醫源性介入損傷風險,有效提升了醫療安全質量。第三方權威評估報告的發布,為這項新型醫療技術的規范化應用提供了決策支持,建設標準和評審體系的出臺,有利于該技術逐步拓展至泛外科領域,并分階段下沉至基層醫療機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錦坤教授從創新發展的角度提出,無管技術已經實現了從“中國創新”到“全球推廣”的跨越,這離不開持續性的研發投入機制和長效人才培養體系。未來應組建多學科聯合攻關團隊,加速推進無管技術向心胸外科、神經外科等更多外科手術領域的適應性研究,推動技術迭代升級。
何建行教授表示,未來將聯合更多學科、更多醫療機構,推動該技術向泛外科領域的拓展,讓更多患者享受“精準微創、高效康復”的診療服務。